上期对老旧小区改造有关政策进行整体解读,了解现阶段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内容。以此为依据,梳理明确存量时代老旧小区改造的现实困境、工作重点及有效路径,为改造实践提供具体引导,本期内容包括:
老旧小区改造是存量时代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最重要的包含城市、县城(城关镇)建成于2000年以前、公共设施落后、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居住小区。随着我们国家城市建设方式从空间扩张转向城市更新,老旧小区问题日渐凸显,主要包括:
建筑老化,屋顶漏水、墙皮脱落、电线、排水管道受损等;基本使用配置不足,缺少垃圾处理点等;小区建设功能滞后,缺乏智慧建设,无门禁系统、物业服务等。
小区内私搭乱建,楼道内乱堆乱放,绿地停车屡见不鲜;设施配套不足,缺少电梯等适老化设施,医疗、市场等服务设施;小区环境陈旧,景观提升缺乏,设施年久失修。
有小区无社区,凝聚力不足,未形成稳定的社区文化;活力缺失,居民积极沟通交流热情有待提升;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居民对社区建设及公共参与治理的意识较为薄弱。
根据目前已经出台的老旧小区改造有关政策文件及改造现实情况,可将老旧小区改造的类型分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种,应结合具体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改造内容清单、标准和支持政策。
主要包括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等。
改造提升小区内部及与小区联系的供水、排水、供电、弱电、道路、供气、供热、消防、安防、生活垃圾分类、移动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光纤入户、架空线规整(入地)等。
主要包括环境及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小区内建筑节约能源改造、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等。
拆除违法建设,整治小区及周边绿化、照明等环境,改造或建设小区及周边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停车库(场)、电瓶车及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文化休闲设施、体育健身设施、物业用房等配套设施。
改造或建设小区及周边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卫生服务站等公共卫生设施、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周界防护等智能感知设施,以及养老、托育、助餐、家政保洁、便民市场、便利店、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破解资金筹集、公众参与、管理机制三大难题。
①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化投资方式,建立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改造资金的机制。
③制定政府责任清单,明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建筑结构加固、公共空间环境整改治理、小区道路改造等基本改造。
⑤探索合理参与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托幼、便利店、快递等公共服务。
①在各级政府“纵向到底”、各个部门“横向到边”基础上,充分的发挥社区动员群众、民主协商、搬迁安置、后期管理等作用。
②充分调动小区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除了关注他们的参与意愿,最重要的要培养其参与能力和参与习惯,充分做到方案共定、过程共管、效果共评。
③制定老旧小区改造配套政策,包括土地规划政策、环境治理体系、财政投入政策等。
④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制定老旧小区的分类改造机制,完善小区改造中的多元利益协调机制。
⑤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探索小区治理多元化模式,建立小区长效管理机制。
老旧小区改造自2015年启动,2016年全面铺开,直至今日涌现出众多优秀的老旧小区改造案例。本期聚焦老旧小区改造的三个主要导向——综合整治、社区养老、公共空间更新,从中选择三个案例进行解读:
曹杨一村于1952年4月建成,小区规划运用“邻里单元”的布局设计理念,建筑排布采取扇形的行列式分布,内部配套设施在当时较为完善。但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型,住宅户型设计难以满足居民的多样需求,小区设施日渐陈旧,社区环境亟待改善。2019年起,曹杨一村被列为上海市老旧小区改造重点项目,改造内容有公共空间、配套设施、建筑立面等方面。
3.住户单元内公共空间紧张,邻里常因楼梯通道、公共厨房等空间使用问题发生矛盾。
1.增加社区的配套物业服务用房、老年中心、育儿中心等,方便居民日常生活使用。
1.减小北立面内凹尺度,重新布局楼梯通道,对公共厨房、卫生间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
因户制宜的设计策略:为保障每户居民的合理诉求都能得到解决,结合场地条件,采取“一户一案”的更新改造设计方案。
1)加固地基:为保证建筑的立面完整,创新实行“巧克力式”的施工模式。将房屋分割成独立的类似巧克力的长方形单元,在其内部逐个完成加固地基、填充钢筋混凝土等操作,加强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2)空间外延与置换:在加固地基的基础上,重新布局楼梯空间,利用立面内凹空间增设独立厨卫,最大限度的改善户内空间。
更新成效:“一户一策”的改造方案和“贴扩建”的改造手法,实现了“确保结构安全、完善基本功能、传承历史风貌、提升居住环境”的改造目标。
和睦新村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历经三十多年,现状整体环境“脏、乱、差”,社区内部管理不佳,小区老年人幼童居多,内部配套设施难以满足现状需求。从2018年开始,对和睦新村进行老旧小区改造,以“老幼常宜,阳光和睦”为目标,聚焦“一老一小”人群,营造和睦社区氛围。
2.居住群体相对复杂,较多,小区缺少养老、幼托等配套相关设施与服务,老年人、儿童的照料成难题。
1.以“家”为设计理念重塑主入口,门头设计突出社区“敬老爱幼、和睦邻里”的特色。
1.对部分街道进行拓宽成为内部主干道,街道两旁增添公共空间,并将闲置空间转变为居民休憩活动场所;
1.改建休养、健养、乐养中心与阳光餐厅,按比例配备社区医院床位、多功能厅等服务设施,提供24小时的老年服务。
1)建立“一老一小”的全龄服务系统:围绕养老、托育等民生问题,推动养老街区提升改造、0-3岁婴幼儿试点建设等,逐渐完备全时、全龄、全生命周期服务。
2)“四街三园三中心”养老服务综合体:睦邻街、和雅街、乐享街、颐养街交错纵横,四条平整的柏油路铺到每一幢门口,方便老年人出行。乐享园提供休闲娱乐场地,颐养园提供康养服务,和雅园提供室外活动空间 ;利用小区公共用房,新建乐养中心、健养中心、休养中心、阳光食堂,提供居家养老的全套服务。
更新成效:聚焦“一老一小”的重点需求,因时施策,一体化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与未来社区创建,为社区改造提供高品质的“和睦样板”。
昌五小区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居民从市中心搬迁于此,形成高密度居住片区。随时代变迁,小区的公共环境日趋退化,居民的公共生活日渐萎缩。在2018年的拆违整治项目中,将南码头路东侧的店铺拆除后,昌五小区的西侧边界处形成了一段灰色空间。本次改造以环境中的“围墙”为设计对象,对围墙的形式与功能展开重构,继而使其成为疏解现代都市问题的缓冲地带。
1.针对封闭围墙带来的消极影响,运用园林中“因借体宜、随类赋彩”的设计手法,将小区内外空间连通,形成积极的公共活动区域。
1.依托于游廊空间和起伏地形,为各类场地植入花草树木,并通过植被高矮搭配,避免对居民楼的采光产生干扰。
1)模糊边界:折线型的公共空间使得小区内外环境交织,同时消解了围墙的隔断感。
2)空间渗透:游廊凹凸走向与内部环境相互呼应,也为外部街道提供拓展性的口袋空间。
更新成效:更新后宽窄变化的游廊成为社区富有生活气息的线型公共空间,灰色空间从小区边缘地带转变成为社区中心花园,起到织补城市空间与社区空间的作用。
当前我国老旧小区改造的数量庞大、任务艰巨,应认识到“运动式”、“一刀切”改造方式的局限性,需针对小区具体的现实需求和主体问题,在常规性改造的基础上,开展不同侧重点的更新提升,切实回应小区居民的诉求与期望。
2.杨青,张晓东.“城市双修”背景下的老旧社区更新运行保障机制体系浅析[J].居舍,2020(26):5-7+17.
3.陈宇琳,肖林,陈孟萍,姜洋.社区参与式规划的实现途径初探——以北京“新清河实验”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20(01):6570.
4.周松柏. 多元治理视野下的厦门市老旧小区改造探索[D].厦门大学,2018.
5.刘佳燕,谈小燕,程情仪.转型背景下参与式社区规划的实践和思考——以北京市清河街道Y社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0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