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最新官网下载:
本报讯 “中科大极地环境研讨室建立10年来,宣布了不少好效果,表现了中科大的战略眼光和科技工作人员对极地研讨的酷爱和探究精力。”在日前举行的极地生态地质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暨中科大极地环境研讨室建立10周年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极地生态地质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仲礼如是说。
丁仲礼、秦大河等院士、专家对年青的中科大极地环境研讨室获得的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以为尽管建立只要10年,人员也较少,但效益高、影响大,“表现了中科大的战略眼光和科技工作人员对极地研讨的酷爱和探究精力”。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副主任吴军说:“中科大极地环境研讨室建立10年来,一直是我国极地调查和研讨工作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
据了解,中科大极地环境研讨室暨极地生态地质联合实验室以学科穿插为根本生长点,致力于使用地质地球化学、生态学等学科的根底原理和办法,以现代剖析技能为支撑,研讨代表性区域(例如南极、北极、南海西沙群岛等)全新世以来的自然环境改变、海鸟等海洋生物的ECO的演化及其与人类活动、全球改变的联系、物质的环境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效应等,现在已构成了生态地质学与全球改变研讨、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态污染与修正等4个首要研讨方向。
10年来,实验室有19人次参与我国南极和北极科考;2000~2005年期间,在国内外中心期刊上共宣布140多篇学术论文,其间SCI录入期刊文章60余篇,有力地推动了南极生态地质学的构成和开展,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孙立广小组提醒的企鹅数量与南极气温改变的联系,被Nature称誉为拓荒科学新领域的原创性效果。近几年来,研讨室还培养了10多名博士、硕士研讨生和多名本科生,其间多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异博士论文、中科院优异博士论文和中科院院长优异论文奖等奖赏,2人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优异人才。
中科大极地环境研讨室主任、极地生态地质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立广表明,面向未来,实验室将增强忧患意识,不停地改善改造,争夺作出更大的成果,做科技界的“许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