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外出旅游需要注重的是什么,在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假期的安排,小心出行,下面看看疫情期间外出旅游必须要格外注意什么.
先说边境城市。一年以前,我们很少听说边境城市出现疫情。相反,因为独特的风土人情,边境旅游曾经是出国旅游的“最佳替代品”。
本人就曾在2021年的春天,到访过中缅边境的小城瑞丽。在未来的更新中,我也会谈谈这段有趣的经历。
但是,从去年的下半年开始,内蒙古、黑龙江、广西等省份相继出现边境口岸引起的“境外输入疫情”。去边境旅游,成为了一件比较有风险的事情。
我国是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14个邻国中,不乏一些疫情相对严重的国家。陆地的边界也长达2.28万公里,相当于北京到纽约距离的2倍。
不仅如此,国内大部分边境城市还承担着繁重的“货物进出口”任务,跨境货物进出相当频繁。
而那些“和边境口岸城市同属一个地级市”的其他区县,比如与瑞丽同属“德宏州”的芒市、与二连浩特同属“锡林郭勒盟”的锡林浩特市,疫情出现的风险要低一些,但是因为行程卡只能显示到地级市,所以也需要谨慎前往。
从这几年的新闻中不难看出,不同城市的疫情频率完全不同。有的城市至今还没发生过一次本土疫情,有的城市却已经出现过5轮以上,这主要是由城市不同的区位条件造成的。
有的城市拥有大型海港,承担了大量进口国外产品的任务,自然要面临更多的输入性风险;有的城市地处交通要道,一旦外省市发生疫情,就更容易受到传导影响;还有的城市全年气温较低,病毒更不容易失去活性……
就像海滨的城市容易遇到台风,在断裂带上的城市容易出现地震。在疫情之下,不同城市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出门旅游前,一定要小心选择目的地。
考虑到疫情的防控,很多单位都有类似“非必要不出本市”的要求。如果需要前往外省市,往往需要复杂的报备与审批流程,令人望而却步。
为了方便,很多人选择在自己平常生活的城市旅行。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必须要格外注意的事情呢?
首先,要注意城市的边界。俗话说,“走得越远,风景越美”。不少城市的著名景区,也建设在本市的边界上。
比如北京的灵山、古北水镇;广州的宝墨园、石门森林公园,距离外省市均只有几公里的距离。一旦坐车坐过了站,或者自驾时拐错了弯,下山时走错了路,就会进入外省市。
进入外省之后,即使停留时间不足4小时,依然有可能在行程码、健康码留下记录。根据各地防疫政策的不同,返程以后可能会需要向社区报备、做核酸检测,为出行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特别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行程记录与手机连接的通信基站有关。所以,即使不进入外省市,只要离得很近,也一样会留下外省出行记录。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规划好出行路线,到达城市(省)的边界时多加小心。对于谨慎的人来说,也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前往这些位于“城市边界处”的景区。 其次,要远离火车站、机场、汽车站这些人流密集而又复杂的地方。这一些地方充满了跨省出行的人。一旦外省市出现疫情,这里的输入风险是整个城市里最大的。
尤其是四通八达的一线城市,机场、火车站所运营的线路繁多,往往会遍及全国每一个省份,是跨省交流最密集的地方。
建议非必要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或有病例报告的区域。出行时,请优先选择周边游、自驾游和自助游等方式。最重要的是多关注疫情信息,合理规划路线和目的地。
出游时,要坚持全程佩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的良好习惯。出行时,注意随时保持手部的清洁卫生,坚持勤洗手,避免用不洁的双手触碰口、鼻。打喷嚏、咳嗽时应用肘部或纸巾遮挡。使用过的口罩、纸巾应扔进指定的垃圾桶。排队时保持1米线的社交距离。
在进入景区、入住酒店及餐厅就餐时请主动出示当地健康码和疫情防控行程卡等,配合工作人员做好体温监测,提前做好网上预约、实名制购票查验。
合理安排作息,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外出游玩时,一定要挑选出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就餐,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野生菌和野生植物,不进食未烧熟煮透的食物和未经消毒的奶,更不能食用野生动物。此外,桌餐应坚持公筷制、分餐制等良好的饮食习惯。
外出旅行归来时,应注重自我观察,关注自身健康情况,持续做好健康监测。如果出现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外出旅行史。前往医院时尽可能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全程佩戴好口罩。
(二)别的地方的人员出行前要认真查询旅行目的地的疫情风险状态,要暂缓前去高、中风险地区旅行。
(三)无论到哪里旅行,都要做好个人预防,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到室内人员拥挤的场所。在室外活动,也要注意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
(四)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特别是那些还没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或者全程接种新冠疫苗但还没有满14天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尽量不去外地旅行。
(五)做足行前准备,错峰预约出行。关注景区、旅游、公 安、交通、气象等官方部门发布的出行提示,谨慎前往交通、天气特征情况不利的旅游目的地,合理规划出游线路,错峰出行。
(六)提前了解和查询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开放、门票预约、客流限制等措施,做到“无预约、不出游”。自驾游出行前,仔细检查车况,并检查相关证件、保险是否齐全有效,遵守交通规则。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急救常识,准备必要的常用药品,建议购买旅游意外保险。
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既保护自身,又保护他人。公众应根据不同疫情风险等级和所处环境选择适宜防护级别的口罩,不过分追求高防护级别。
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应随身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与居家隔离、出院康复人员一同生活的人员,配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疫情要不要出去旅游,我们都知道,由于受新冠病毒的影响,很多地方都实行交通管制,大多数地方的景点都已经关门暂停营业了,尤其是疫情严重的地区,那么疫情要不要出去旅游呢。
考虑目前的疫情情况,最近出游(国内)会不会不太安全,我建议如果是自驾游还可优先考虑出行,因为自驾可以避开车站车内大量人群聚集,避免交叉感梁,
选择目的地也要避开目前出现了疫情的地方,去大自然界山川湖泊森林草原的地方,防止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是坐公共交通如飞机、火车、大巴等建议暂缓吧,因为最近国内疫情点发状况频出如天津滨海新区、内蒙满州里,上海等地都出现了新冠病毒确定诊出的病例,出去了也是总担心,玩不开心,等过一段时间,等目前点发状况缓解或已控制再去更好更安全些。
今年十月份我去东北同江、抚运旅游时,就赶上了山东青岛市出现疫情,进出火车站检查很严格,尤其是同江出站时不光测温出健康码,还得一个人一个人的登记信息,显得气氛都挺紧张,时间也长,还老担心。
我原本计划十一月底出去南方旅游,但考虑目前状况暂缓推迟了,想看看再说我主要是坐公共交通岀行火车大巴等
疫情你想出门旅行,不存在的!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作为中国公民应当积极配合。
如果大家认为实在无聊,为大家推荐这么几个好地方:床头山,客厅谷,衣橱洞,阳台峰,马桶湖,浴室巷。
3月17日,外交部“领事直通车”微信公众号发布提醒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世界持续蔓延,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严重。提醒中国公民充分评估出国旅行引发的感染风险,
暂勿前往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美国、瑞士、英国、荷兰、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比利时、伊朗、韩国等高风险国家!
目前在上述国家的中国公民做好自我防护,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安排国际旅行,谨防交叉感染。
如在当地中国公民曾与新冠肺炎确定诊出的病例有密切接触或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应自觉居家隔离并联系医院做专业咨询和治疗,遇紧急状况,可联系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寻求领事保护与协助。
首先景区恢复开放的大前提,是全国疫情逐渐向好的方面发展,大部分城市已出现多日未新增的好消息。并且恢复开放的景区,是经过评估通过,在安全性上是有一定官方保障的。
另外我们也从新闻报道上看,恢复开放的景区实行严格的健康监测,对游客采取分批放行等严格举措。
再加上绝大部分开放的景区是属于户外开放型景点,所以感染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而且目前大部分城市已逐渐复工,比起办公室的半封闭环境,户外旅行的安全性上还是比较高的。
目前还不能松弦!抱有侥幸心理想旅游的朋友应该立马打消念头!与其提心吊胆害怕被感染又想去旅游,不如疫情过后,再带着家人朋友好好放松旅游吧!
多喝热水,保暖措施一样不能少。特别是去登山,一定要提前准备好防寒防风衣物,避免感冒。
最后,我们还是建议再观望一段时间,虽然此刻出行能够避开人山人海,独享美丽的自然环境。但戴着口罩旅行,还是蛮影响心情的。
1、疫情暴发以来,多家旅游企业推出了消费者保障措施。例如,携程启动2亿元重大灾害保障金,对用户改退订单产生的费用先行垫付,同程集团也启动了危机应急保障金2亿元,尽全力保障用户权益。
但是,这笔让我们消费者踏实的保障金,目前只能由企业自己及相关供应商承担,可能会让本就紧张的资金链雪上加霜。
2、“旅游是重灾区,已成定论。”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表示,2019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6.5万亿元,平均一天178亿元。停滞一天,就是这样的损失。
3、针对消费者的误解和不敢旅游的心态,旅游企业希望政府和媒体能够多一点理解,对旅业的坚守给予真实传播和解读。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消除误解,给旅游企业和员工多一些理解和关爱。若能够适当延长清明、端午、五一等假期、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对旅游业复苏也将大有帮助。
如果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此时可以短程自驾游前往人群稀少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做好相应预防的方法,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不会很高。
在疫情期间不建议乘坐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长途旅行,特别是前往人群密集的旅游景点,要避免前往疫区以及周边的地方,避免长时间逗留人群密集、密闭的公共场合等。
在短程自驾游时也要做好预防的方法,戴好口罩,注意手卫生,携带消毒湿巾消毒手部和局部的物品,保持良好生活小习惯,避免劳累熬夜等。在疫情期间为了安全起见,还是最好减少没有必要的出游。